close

明鄭和時期與現代中國大陸崛起論之研究

壹、前言:

  在明鄭和時期,鄭和多次帶領眾多的船隻下西洋,而他多次下西洋也帶給人們不同的傳說,有人說他是為了奉皇帝的旨意去找尋失蹤的建文帝、也有人說他是為了要包抄帖木兒汗國。但是不論他原本的目的為何,他都為了明鄭和時期開啟了通往海上的航路,他在航海及造船技術上有非常大的進步,比起西方國家更為先進百年的航海技術以及造船技術,中國在那個時候擁有世界第一強的海上技術,為了伸張自己的國威和文化上的和平交流造訪了七十餘國,東南亞許多地方都可見到鄭和軍隊到過的足跡。

  而現在的中國大陸,在擁有非常廣大的國土、極豐富的天然資源以及龐大的勞動人口等等強大後盾之下,雖然還是以專制為主,但是卻也不段的在嘗試著改革開放,政治制度上的規劃、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的實力也以非常快的速度成長,而軍事科技方面甚至快要追的上超級強國美國了,而其國際地位跟著水漲船高,成為有巨大影響力的國家,甚至有可能在未來超越美國。在這裡要探討的是,明鄭和時期與現代中國大陸崛起,兩者間的相關聯性是甚麼。

 

貳、明鄭和時期

  明 鄭和(1371~1435)本姓馬,小字三保,雲南人。成祖時為太監,賜姓鄭。[1]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同的歷史學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而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明成祖因為懷疑惠帝未死,躲藏在海外,所以就派鄭和出海去尋找,並且炫耀中國的富國與強大。

《明史•鄭和傳》中記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 
《西山雜誌•三寶太監下西洋》:「永樂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鄭和、王景弘、張文等造大船百艘,率軍二萬七千余」。 
顧起元《客座贅語·寶船廠》:「寶船之役,時有謂健文帝入海上諸國,假此蹤跡之」。

二、元朝滅亡之後,帖木兒帝國日漸強盛,對明朝形成了威脅,所以決定與海外的諸國聯盟,一起對抗帖木兒帝國。而有另一種觀點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包抄帖木兒汗國。明初的時候,帖木爾汗國進攻明朝,因此從海外包抄是鄭和的一個主要的目的。

三、發展海外貿易。而海外貿易包括了朝貢貿易,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

 

  而鄭和下西洋又是史稱中國歷史上最燦爛輝煌的航海傳奇,他下西洋曾經經過:

  占城、暹羅、爪哇、舊港、滿剌加、蘇門答臘、錫蘭、古里,也就是今天的越南、泰國、爪哇、蘇門答臘、忽魯謨斯木骨都束、馬六甲和卡利克特等地,並且越過了赤道預計前往歐洲,但是卻因為鄭和過世在距離好望角不遠處因而折返。而鄭和當年從肯亞帶回的長頸鹿因為模樣類似中國的上古瑞獸「麒麟」,所以也深受皇帝所喜愛。而根據明史,鄭和曾經到過三十幾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的。它不僅在航海活動上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而且對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航海技術和裝備[2]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 長444, 寬18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現今長度為151.18,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一起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記:「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鄭和下西洋被譽為明朝之盛舉,其航海的技術當然也不容小覷。其技術乃由歷代經驗傳承逐漸累積而成,大致可分為導航術、測速術、測深術,以及定向和動力方面。以下為他為航海的貢獻:

一、以地物標誌導航

二、指南針開創航海新紀元

三、古人發明計算行程方法

四、舵是船舶的一大發明

五、完備的技術

 

  而最後鄭和下西洋的影響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鄭和多次下西洋,恩威並施,西洋三十餘國遣使入貢,國威遠播。

二、鄭和下後,海外貿易迅速發展,推動國由手工業之生產。

三、鄭和下西洋所繪製之航海圖及其卭員之著述,豐富中國之航海、地理知識,對東西交通貢獻甚大。

四、鄭和下西洋後,明朝海外聲望日隆,華僑地位日高,刺激國人移民南洋,奠定華僑在南洋之地位。

五、鄭和下西洋,中國文化亦隨之傳至海外,西洋各地均深染華風,諸蕃王子亦多來華留學。

六、臺灣現今的南海諸島,大概也是在那時候劃入中國版圖的

 

參、現代中國大陸崛起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大陸實行類似於蘇聯列寧時期的新經濟政策,被稱作過渡時期總路線。1978年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經濟體制由舊有的不適應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的蘇聯式計劃經濟體制逐步轉向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政府對經濟依然有某種程度上的主導作用。這種經濟體制在1992年後被中國政府稱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崛起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近年來,在全球經濟政治軍事科技等方面實力的增長。由於中國擁有穩定而眾多的人口,以及快速增長的經濟軍事支出,因此經常被視為是一個潛在的超級大國。做為經濟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並且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佔有一席。

  中國雖然被認為是一個潛在的超級大國,但是仍然有許多經濟、社會、環境與政治等方面的不利因素有待克服。此外,目前中國在聯合國與世界上的影響力還沒有達到美國與過去蘇聯的程度。但是,其發展的速度,以及許多方面的不斷進步,導致產生了中國在21世紀成為第二個超級大國的可能性,甚至有可能超越美國。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某些國家產生了中國威脅論[3]

  中國四大成長

一、經濟

  1.中國GDP -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GDP指數30年來以年均9%以上的高速度增長,是歷史上增長速度最快的經濟實體。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居美國之後)。有學者認為,2020年到2030年間中國GDP將超過美國。同時,中國政府使3億人口脫離貧困,而且使中國人均收入增長了8倍。根據2010年10達成的相關共識,中國在IMF的份額將從世界第6在2012年內提升至第3。

  2.城市 - 中國有很多大城市,中國有170個城市的人口超過100萬。大多數這樣的城市都有高速公路,將近二十個特大城市擁有地鐵,還有二十多個城市正在建造地鐵或已經被批准。這些大城市都是國家或地區的工業,經濟和文化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是北京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同時也是亞洲地區一個重要的經濟和金融中心,上海還擁有着世界最繁忙的港口,2010年3月上海地鐵總長超過倫敦,躍居世界第一。

  3.貿易 - 在2010年,中國出口總量佔世界的10.4%,進口總量佔世界的9.1%。中國目前是世界上第2大貿易國(居美國之後)。中國政府大力推動出口醫療器械和軟件等高附加價值產品。中國外匯儲備在2006年2月以8536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至2011年12月為3.18萬億美元,持續保持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地位。

  4.交通通訊 - 201112月底,中國時速達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鐵路里程已經接近1萬公里,為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武廣客運專線200912月26起世界最高平均運營速度的保持者。2001年7月起,中國手機用戶數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同時也擁有最多的電話使用者。

 

 

 

二、政治

  1.外交 - 中華人民共和國跟一些西方大國在外交上面對着一些困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台灣問題。中國制定了《反分裂國家法》,威脅可能會不惜動用武力來解決台灣事務,摧毀一切台獨勢力。大多數國家都跟中國保持着良好關係,承認中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但是美國是根據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其國內《台灣關係法》來處理台灣議題,關係法裡又提到美國可能會在大陸進攻台灣的情況下,協助保衞台灣。所以,如果台海爆發戰爭,很可能會促使中美兩國交戰和雙方對抗,這對中、美、台各方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的。美國在現今階段還在懷疑中國在國際上的野心。中國和印度的關係不太穩固。除了1962年因邊境問題發生戰爭外,西藏問題也是兩國在外交上面的障礙。面對中國的核武器和印度最大的敵人巴基斯坦的政治、軍事關系密切,印度也自己研發了核武器。中日關係亦常成為影響亞洲和平的關鍵因素。

  2.信息自由 -信息的傳播被認為是科學和科技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中國政府對有些敏感信息的控制可能會傷害到這個領域的發展。中國政府已經放寬了對媒體的管制,如互聯網絡的增長和商業媒體的增加。但是媒體自由還是有一定限制的。中國政府還在阻止「不適當」的網站(比如政治敏感網站)進入中國,也曾經包括維基百科(現已解封,但仍然有部分條目被封鎖)。

  3.法律問題 -中國一向堅持「加強法制建設、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理念,但現今仍有貪污腐敗等不利於法制建設的問題存在。

  4.經濟問題 - 中國政府正面對着大量的失業人口問題。雖然中國東部地區在近幾年有着在經濟上卓越的發展,但是中國西部地區還是相對來說比較貧困。為了縮小東西部的經濟差距,使西部省份的經濟增長趕上東部,中國政府正推出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計劃。另外,中國的廣大人口目前尚沒有被社會安全和醫療保障體系所覆蓋,這對於人民的安居樂業、經濟的平衡健康發展構成隱憂。

  5.環境問題 -因為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之快,中國的環境問題已經到了嚴重的地步。水土流失、荒漠化、空氣污染可耕地流失和水平面下降每年都使中國政府花巨資去解決這些問題。為了要徹底解決這些嚴重的環境問題,中國政府實行了幾個環保計劃,如大綠帶計劃(試圖阻擋沙塵暴)和修建從南到北的運河計劃。

 

三、軍事

  1.軍事 - 中國人民解放軍擁有230萬服役軍人,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的軍隊。但是,中國軍事和西方發達國家的軍事相比還是比較落後。中國政府認識到解放軍的缺點後,正在大力的改善解放軍的裝備和現代化技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軍計劃用大大增加的軍事開支來發展「藍水海軍」,中國軍方正在建造國產航空母艦,參考從烏克蘭以2000萬美元購買瓦良格號為藍本建造滿載排水量6萬噸國產中型航空母艦,以增強遠洋作戰力和威懾力。2011年8月10日,改裝完畢後的瓦良格航母進行了首次試航。如今中國的軍隊作戰能力以及訓練度在世界上令人矚目,以至於歐美民調中顯示,接近90%的人相信中國是「世界第二強國」。另外中國還擁有規模有限的核武庫,還是世界上5個獨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之一。軍用的大飛機研製據信也已啟動,屆時中國可能會研製擁有遠程的大型戰略轟炸機

 

四、科技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科技研究國,花在科技上的開支僅次於美國,即上年的開支增加20%後,2009年中國在科技方面的開支預期將會有1360億美元。中國現今大約有926000位研究員,僅居美國之後。自1998年中國政府在科技研究方面的經費翻了三倍。在2010年中國的工程博士數量可能會超過美國。許多跨國公司都在中國建立了研究中心。2010年10月,天河一號超越美國「美洲虎」超級計算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

  1.太空科技 - 1970,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發射衛星東方紅一號進入太空,成為第五個有能力發射衛星的國家。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聯合國確認的全球四個衛星導航系統核心供應商之一。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可以獨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2007年,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三個有能力以導彈摧毀人造衛星的國家。嫦娥一號繞月衛星的成功發射標誌着中國已經成為了月球俱樂部的一員,2008年首次成功實現宇航員出艙活動。這說明中國已經掌握載人航天太空行走兩大載人空間技術。2011年發射了天宮一號並在軌運行,開啟了中國空間站構建的序幕,預期在2020年左右完成重60噸的空間站的建造。另外,在2020年左右將執行登月計劃。

 

  關於中國崛起的國際影響研究

一、國際影響 - 作為5個擁有否決權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中國正在逐漸的增加他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以和一向控制國際舞台的西方國家抗衡。這主要是因為中國政府實行的無意識形態外交,這種外交政策給中國在未來尋求外交幫助和與其他國家結盟留下了餘地。由於中國的經濟增長勢頭強勁,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互動跟以前相比大大增加。

二、東亞影響 - 中國大陸是日本韓國台灣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同時在朝鮮的軍事,經濟和政治領域上也有着相當程度的影響。在中國的主動斡旋下,關於朝鮮核問題的六方會談目前為止,共舉行過六輪磋商,緩解了地區的緊張局勢。

三、非洲影響 - 自1960和70年代,中國政府就大力推動發展和非洲國家的外交關係。中國的主要目的有贏得非洲國家在國際上的支持,在非洲大陸推廣中國式的共產主義和與非洲國家上的貿易往來,並對非洲國家給予各種無償或有償的援助例如中國無償修建了坦贊鐵路冷戰以後,中國在非洲的目的就改為了貿易投資能源。在2006年11,中國在北京舉辦了中非合作論壇,共有48個非洲國家的領袖出席了這次論壇,再次顯示出中國在非洲的巨大影響力。

四、中亞影響 - 隨着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政府面臨的巨大挑戰就是能源問題。中國的石油公司已經在哈薩克斯坦的油田投資,中國政府和哈薩克斯坦政府建設了一條從哈薩克斯坦通往中國的天然氣管道。中國在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也以投資了水力發電計劃。上海合作組織也在中亞地區的政治和安全領域上變得越來越重要。一些學者相信,中國除了要和鄰國搞好關係外,還要考慮邊境安全的問題,因為邊境安全是中國能否成為超級大國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五、中東影響 - 中東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因為它儲藏着大量的石油,而且,中東地區的大部分人口都反對美國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於2002年9月,中國開始設立中東問題特使一職,並將這一職位常設化,嘗試調解阿拉伯國家以色列之間的矛盾。中國看準了中東地區的石油儲量,以提供外交保障來換取中東國家向中國輸送石油。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費國及進口國,居美國之後。中國政府現正嘗試將中國進口的能源多樣化,中國一半的石油來自中東,因為中東各國開始向西方國家以外尋找輸送國,所以中國就成為他們的首選。中國在過去一直和中東國家在戰略方面上合作,大多數中東地區的先進武器都來自中國。沙特阿拉伯伊朗巴勒斯坦是中東地區的關鍵性國家,在未來,這些國家可能會不同程度的從中國獲取武器,同時減少對美國的軍事依賴。

六、東南亞影響 - 中國在東南亞地區有着越來越大的影響力,這個影響力體現在文化上,經濟上和政治上。在2006年11月,中國和東南亞多國簽署了關於自由貿易,文化交流,軍事和安全合作的條款。此次會議還討論了中國與ASEAN在未來形成一個在政治,經濟和安全上合作的聯盟的可能性。

七、拉丁美洲影響 - 拉丁美洲一向被視為美國的後院,但美國由於近年來全力反恐和應付金融危機,中國抓住了機會,迅速填補了空當,導致很多拉美國家(特別是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古巴等)變得非常的親華和反美。

八、歐洲影響 - 歐洲國家作為一個整體(歐盟),與中國建立緊密的政治和經濟文化聯繫,2008年中歐貿易額達4225億美元。目前,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的技術引進來源地和重要的投資來源地。孔子學院也在歐洲各地相繼落戶。

 

肆、結論

  在寶船最後一次航行後不久,中國皇帝下令嚴禁出海航行,並停止了所有遠洋帆船的建造與修繕工作。違反禁令的商人和水手都被處死。中國在對外大擴張時代之後,緊接著的是絕對閉關自守的鎖國時期。十五世紀初,原本中國這個世界科技的領導者,很快地離開了世界歷史的舞台。而後西方世界便因為國際貿易與工業革命逐漸成為世界的領航者。隨著歷史發展,中國被迫開放五口通商開始,而其他沿海城市也隨著時間陸續開放,雖然歷經英法等其他國家不平等的待遇,萎靡了長久的時光,但從鄭和下西洋至始累積的貿易經驗,以及通商之後所汲取的知識與經驗,為中國打下了現代發展所必需的基礎。

  幾百年前了明鄭時期,卻影響我們的生活如此的深遠。直至今日的中國大陸,從1949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今天的中國大陸,成長的過程跟國際觀的培養,是最值得我們深思與學習的地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和薰 的頭像
    和薰

    和薰之風

    和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