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主題名稱:單親家庭

地點:台北市

處境分析、問題界定、需求評估(Situation/Problem/Needs Evaluation):

  一、處境分析:

  根據2011年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數據統計中,全國家庭總戶數有8057761戶,其中單親家庭數有691356戶,占全國家庭總戶數的8.58%(內政部統計處,2011)。而台北市在2011年的調查結果中發現,台北市總計有87291個單親家庭,占全台灣單親家庭的12.6%。由於單親家庭在生活中會遇到許多不同的問題,我們因此針對單親家庭劃分為五個面相,經濟問題、子女管教問題、單親身心問題、人際關係問題、社會福利問題。

  根據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蕭世慧所做的「單親家庭問題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6期)研究中指依照民國七十九年戶口普查的資料推估,台灣每十三戶有十八歲以下子女的家庭中就有一戶為單親家庭(7.43%),而每十八個兒童中就有一個兒童來自單親家庭;其中女性單親家庭佔三分之二,男性單親家庭佔三分之一;相較之下,高雄市地區也幾乎每十三戶有十八歲以下子女的家庭就有一戶為單親家庭,每十七個兒童中就有一個兒童與單親同住,而女性單親家庭的比例也是男性單親家庭的兩倍,與全國單親家庭的比例分佈相去不遠(謝美娥,1998)。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民國六十三年臺灣地區的離婚率為千分之零點四三,隨後逐年上升,民國七十三年達到千分之一點零,直至民國九十一年臺灣區的粗離婚率上升為千分之二點七四。這樣的數字意謂著離婚人口的增加,同樣地,也使得臺灣的單親家庭有快速增加的趨勢。

  二、問題界定:

  根據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蕭世慧所做的「單親家庭問題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6期)研究中得知社會價值及傳統觀念經常可見對單親家庭的刻板印象及負面報導。單親家庭也多受到社會的責難,這些責難通常是帶著有色的眼光。在許多的資料及研究亦顯示,單親家庭的確是較雙親家庭是呈現較多的問題。以下就單親家庭的心理調適、家庭經濟、家庭教養、人際關係、社會福利等五個方面進行討論:

(一)       心理調適

  1.成為單親的心理反應

  許多研究也指出,成為單親以後容易產生沮喪、焦慮、不幸福、不快樂、寂寞、飲酒,以及其他偏差行為。Cantor和Drake(1983)指出離婚者容易產生死懼、憤怒、內疚等情緒,也可能有憂鬱症的傾向,更有使用藥物及酒精自我麻痺的可能。(引自王孝仙,1992)。有時候,單親也容易因心理壓力過大而有輕生的念頭。

  另在男女單親家長的比較上。吳季芳(民82),單親家長生活適應以情緒適應和子女教養適應問題較為嚴重,對於社會關係所產生的困擾較少。其中男性單親比女性單親較易出現情緒適應問題,女性單親則比男性單親面臨較多社會關係困擾,至於男女單親在子女教養適應上並沒有顯著差異。

  2.失親子女的心理反應

  兒童及青少年面對失親的情況時,常是顯得非常壓抑情緒,限制自己對於失落的情緒表達,不容易哭泣或是悲傷。研究顯示,若是在兒童時期未解決的悲傷,甚至會影響到成年期,包括持續的焦慮和憂鬱、想死的念頭、自責和內疚、暴發性的攻擊行為、強迫性的只依靠自己、耽心為人父母不能稱職等(Amato,1991;Dilworth & Hildreth, 1997;Zall,1994; 引自吳秀碧,2000)。

  但晚近心理學界也深信孩子可以完全解決自己的悲傷問題,復元得很好。如果依據孩子年齡階段和認知能力提供他們正確的訊息,容許孩子自由而充分的表達對失去父或母的心情,讓孩子參加喪禮儀式,照顧孩子的成人繼續保持留意孩子的需要,提供安全感和穩定的照顧,則孩子通常能走過失去父母的悲傷,正常地發展(Sekaer,1987)。(引自吳秀碧,2000)

(二)       家庭經濟

  國內外的研究均顯示,單親家庭普遍存在著經濟上的問題及困擾,其中又以女性為主的單親家庭最為嚴重(黃秀琴,民87;劉淑娜,1983;劉美惠,民89)。傳統上「男主外,女主內」,許多女性缺乏謀生能力及經濟自主權,因此在缺乏配偶經濟支持之下,容易導致貧窮產生。無論是喪偶或是離婚,對於單親獨力支撐家庭的經濟常是顯得非常吃力,甚至是難以改善。

  造成單親貧窮及經濟困難的原因是什麼?女性單親為何較男性單親容易落入貧窮線?Garfinkel & Mclanahan (1986) 曾提出三個解釋原因:(1)女性單親謀生能力低,此牽涉到女性工作薪資比例只有男性的60%~70%,明顯在薪資給付上存有性別不平等待遇;其次,是女性單親往往為了照顧子女,以致縮短工作時間;再者,有不少女性單親原本為家庭主婦,缺乏工作經驗或接受就業訓練的機會,導致不得不從事低薪、低職位的工作(Pett & Vaughan-Cole,1986; Kitson & Morgan,1990; Brandwein et al,1974)。(2)缺乏適當的兒童支持,通常未取得監護權的父親很少提供兒童照顧費用。(3)公共扶助少,大部份的女性單親處於劣勢經濟地位,極需依賴公共扶助。不過,通常補助的金額相當微薄,所帶來的援助效果並不大,所以仍無法幫助單親家庭脫離貧窮。(引自吳季芳,民82)

(三)       家庭教養

  單親家庭父母管教子女的方式也會因不同類型的單親家庭而有著不同的顯著差異(王鍾和,民82及民84;引自王鍾和,2000)。以下就單親家庭父母管教子女的方式說明:

  1.單親父親的管教方式:不論因母親死亡或離婚而形成的單親家庭,子女覺得父親最常採用的管教方式多半是忽視冷漠,亦即父親常對孩子行為的要求不高,當孩子行為表現良好時,很少給予正向積極的反應,平時較少向孩子表現關愛與親情,也很少與子女溝通或閒聊。

  2.單親母親的管教方式:單親母親會採用何種管教子女的方式,會因形成單親的原因不同而有差異:

  (1)父親死亡而形成的單親家庭:在此種家庭中,有些母親常會對孩子採用「開明權威」的管教方式。此種方式,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常有較高的要求,且當孩子有良好的行為表現時,會給予積極正向的反應。許多研究都發現「開明權威」是最好的管教方式,因為此種方式會在事先即給予孩子相當明確的社會期望準則,同時在孩子表現良好時,亦會給予積極正向的回饋,此會激發孩子未來願意再嘗試的動機。

  (2)夫妻離婚的單親家庭:在此類型單親家庭中,母親最常採用的管教方式是「忽視冷漠」。之所以會如此作的最大原因,多半是來自於她們的工作忙碌,身心俱疲,在教養的質和量上都無法維持一定的水準。此外,母親自己也會因為離婚而對個人的價值產生懷疑、否定,且心情沮喪,這也常使得她們無法專心照顧那些急須得到關心的孩子。許多研究中均指出離婚家庭不論與母親或父親同住,孩子都常會出現許多適應不良的行為表現。

  在子女的行為表現上,國內的研究顯示,單親家庭的子女呈現負面行為的比率較完整家庭的子女為高。劉祉(民77),破碎家庭子女在行為失調上比完整家庭子女嚴重,尤其在學習困擾及心理困擾方面。另外父(母)親的管教方式也會影響子女的行為表現。王鍾和(民82及民84;引自王鍾和,2000),父(母)親與離婚的配偶都同樣採用「開明權威」的管教方式,比起那些父母會採用「不一致」的管教方式者,子女較少會表現出那些不合乎社會規範期待的偏差行為,較不會產生不合現實的幻想和退縮的傾向,並且較少會採用威脅、爭吵或破壞的反社會行為傾向。父(母)親與離婚配偶間,如果同樣都採用「專制權威」的管教方式,比起雙方採用「不一致」管教方式者,子女會表現較少不合乎現實的幻想、退縮傾向與破壞、不服從、爭吵的反社會行為傾向。即使父母親都採用「不一致」的管教方式,在單親家庭中的子女仍比與父母同住一起的生親家庭子女,表現出較多不合社會規範與期待的偏差行為、較多不合實際的幻想與退縮傾向及較多的爭吵、威嚇、不服從的反社會行為傾向。

(四)       人際關係

  在家長的人際關係方面,男性及女性單親所呈現的情形不同。吳季芳(民82),(1)女性喪偶者女性離婚者較有人際關係互動和性騷擾的困擾,男性單親則不受婚姻狀況的影響。(2)低所得的單親家長明顯比高所得者感到丟臉且易有人際交往上的困擾,其中經濟條件對男性單親的人際關係互動影響較大。(3)長子女年齡愈大、單親家長愈年輕者,比較容易因單親事件而感到丟臉。(4)與父母、親戚互動愈頻繁,愈不會因單親事件而感到丟臉,其中社會網絡對男性單親的影響較為顯著。

  成為單親後,原本因為婚姻關係而建立的親屬、朋友體系亦隨之調整,包括:自過往夫妻雙方或其中一方的人際關係中疏離、因不願面對異樣眼光而自我孤立或搬離原先居住地、甚或因為工作轉換緣故而連帶許多原先已建立之關係或資源,必須被強迫改變,這些情形也會出現在單親家庭子女的身上,所以單親家庭的人際關係較為不穩定。(張英陣、彭淑華,民87)。單親家長在成為單親之後,與原生家庭的接觸增多,而與前配偶親屬的接觸逐漸減少(莊淑晴,民 80;引自林莉菁,民89)。

  三、需求評估:

根據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蕭世慧所做的「單親家庭問題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6期)研究中有提到張英陣、彭淑華(民,85)指出,從Richards與Schmiege和國內的相關文獻來說明單親家庭的優勢,包括:

  1.親子關係:單親家長願意承擔生沽的痛苦大都是為了自己的子女,她們將希望寄託在子女的身上。雖然,有人認為如此做會增加子女的負擔,同時並沒有為單親家長自己做考慮。但是為了子女畢竟是一個重要的動力,許多父母甚至將子女視為是最寶貴的資產(Chang,1993)

  2.家庭管理:單親家長比起雙親在處理家務確實倍加辛苦,一個人畢竟時間與精力都有限,但家裡的各項事務總不能不處理。這時單親家長就得和子女共同協商家庭管理的方式,彼此針對相互的需要共同合作。從接觸單親的經驗中,我們也發現許多單親家庭的子女較易體會父親或母親的困難,願意與單親配合分擔家庭的工作。上面曾提到的是單親家長對子女的付出,事實上子女對單親家長的支持也是單親家庭中一個極重要的優勢。

  3.溝通:良好的溝通包括建立一種誠實與信任的感覺,而且能將自己的想法很明確的傳遞給家人與朋友。這點不僅是單親家長本身,也同時應幫助子女樹立此一優點。因此,單親家長可主動找機會與子女溝通,並真誠聽子女的心聲,讓子女學會做決定,並且建立自信心,不會恥於說出自己的想法或單親家庭的生活經驗。

  4.自我成長:自我成長包括一種沒有自我懷疑的成就感以及擁有一種積極的態度。不少人在成為單親後立即懷疑自己是否有能生存下去、是否有辦法單獨解決諸多的困難。有這些想法基本上是相當正常、畢竟成為單親是一種「失落」(loss)的過程。但終究有一天還是要走出陰霾的日子,有些長期照顧生病的配偶,在配偶去世成為單親後總算鬆了一口氣,頗有如釋負重的感覺;有人在痛苦的衝突婚姻當中變成單親後,發現原來自己也可以擁有一片晴朗的天空。

  5.財務支持:經濟問題向來都是許多單親家庭最迫切的需求。尤其是原本不在就業市場的女性而言,許多單親媽媽為自己有能力提供穩定的經濟情況感到非常自豪。對一個單親家長來說,能獨自照顧一家人確實該覺得自傲。因為,這不只是物質生存的問題,更是人性尊嚴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和薰 的頭像
    和薰

    和薰之風

    和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