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公與私,分別為公部門以及私部門,公部門指的是政府組織,而私部門指的是企業組織。

以下有一個表格來說明公與私服務的比較:

 

公部門(政府)

私部門(企業)

哲學基礎

公正

營利

代表性

多數

所有者與管理者

服務的基礎

權利

付費服務

財源

稅收

顧客與團體所支付的費用

決策機制

依法行政

所有者或管理者決定

決策權威的來源

立法機關

所有者或董事會

向誰負責

選民

所有者﹙老闆﹚

服務範圍

廣博的

只限於付費者

行政架構

大型的官僚結構

官僚結構或其他特許的運作層級

行政的服務模式

一致的

變化的

組織和方案規模

小至中

既然提到了服務,就一定會提到他們所服務的效率、品質以及種類……等等。很多人都會覺得公私部門所提供的服務會讓人覺得有所差距,是因為很多立基點就根本上來說是有所不同的,公部門的服務品質大多都是主觀的價值,都是個人主觀決定他好不好,但是私部門的服務品質卻都是經由數字統計來達到客觀,就好像評鑑會去做服務鑑定;公部門因為強調公共性、廣博性,所以是社會大眾都可以人人所擁有的,但是私部門卻是以利潤來看,他服務顧客,卻只看你出不出的起他的價格,如果你付不起,那就不是他的顧客。

  有時候也會聽到有人在抱怨,公部門和私部門之所以不同是因為私部門所推動的服務導向、品質管理的做法,並不太適合在公部門推動,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公部門和私部門就本質上來說其實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同樣的組織、同樣有他應有的功能、作業流程和運作體系。但是如果真的要說出他們不同的地方的話,那私部門是以「追求利潤」做為他們的強烈動機,但是公部門則缺少了這一點重要的直接動機。所以我們常常會覺得公部門的效率差、速度慢、負擔不重,反之對私部門就持相反意見。那我們就先以他們的成本來說吧!

  成本又分為無形的和有形的:

  公部門的成本有型的部分在於財政,而財政來自於稅收,稅收則來自於納稅。像我們在接受所提供的服務時都會有一種想法,「我已經付過錢了,那我也應該要有等價的服務才對」,但是有些服務還是需要支付費用的時候,會讓人覺得怎麼會有一項公共服務卻要繳付兩次的費用。而他的無形成本就是來自人民的心裡認同,人民覺得,當初所選你就是為了某些的公共服務,但是現在你卻沒有做到這些服務,那麼應該就是你的問題而不是來自我的問題,如果人民對公部門沒有了心裡認同,自然也就不會想在公部門。

  但是相反的,私部門的有形成本,就例如那些要投入生產的資金,是私部門自行籌備的。而私部門在提供服務時,為了爭取最終目標,也就是利潤,會想盡辦法壓縮成本和討好顧客。而人們是以買賣自由,並且銀貨兩訖,來得到服務。

  私部門的服務,只提供給他的顧客。關於無形的成本,一部分來自民眾,民眾卻不知覺,例如證照或經營許可,是政府為了把關而設置的,若沒有必要,也可以不用,因為是民眾所需要的,才會有這樣的條件出現。

  再接下來則說明的是接受服務的人們:

  在公部門方面,雖然國家是為了公平,對公共服務收取的費用是採取個人財力來徵收,但是按照登記的資料,不一定能達到平等之外,公部門所提供的服務卻要依法,還要達到有效率的整齊,來避免不必要的不公平輿論的出現。反觀私部門方面,私部門的存在,是因為商業行為,而商業行為從貨幣發明之後,最大的目標不是以物易物,而是爭取最大的利潤,想要得到最大的利潤就必須拉攏顧客,有顧客才有利潤可言。所以,私部門所提供的服務一定是顧客想要的。

  所以公部門和私部門,對比服務的比較有很多不同種類的差異性存在,但是這些卻其實都是可以去做改變的,而要如何去做改變,就是這些部門所要思考的事情,我們也同時可以思考一件事情,如果有一天我們到了其中一個部門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常事著去改變某些東西而讓他變得更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和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